X
  • 2013.04.23
    林贡钦香港百多名货柜码头工人,以加薪两成为要求的罢工,从3月28日早上开始至今已超过26天。风光不再长期以来,香港码头货柜输送规模全球最大,是香港经济发展的支柱,也是香港的国际竞争优势。香港因此风光一时。上世纪90年代末,新加坡超越香港居全球第一,香港退居其次。2007年香港被上海以2500万箱的规模超越,退居第三。2010年上海更成功突破3000万箱超越新加坡成为全球第一。香港多年来仅维持2200万箱左右的规模。今年被深圳超越已成定局。业内人士反映,深圳港与广州港拥有离货源生成地近和劳动力价格低、运费低,港口服务费也低等优势。据核算,包括货柜车的运输费和港口服务费在内,珠江三角洲一个标凖货柜通过香港运出比通过深圳运出要多300美元。香港原本就面对人工成本居高不下、货源增加乏力,内地码头竞争加剧等多项不利因素,2013年货柜吞吐量注定要跌出全球三甲。香港货柜码头是国际物流的重要节点。近年来,在香港这个基尼系数高企的地方,劳工和资本这两大生产要素的冲撞和博弈,日趋尖锐。是次码头工人要求加薪的工业行动,目前仍没有与资方达成任何协议。劳方的要求是,不满意自1997年以来薪酬有减无增,工人待遇
  • 2013.03.28
    乔晓阳在香港立法会部分议员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年3月24日(一)刚才谭耀宗先生建议讲政制发展问题、普选问题,昨天下午一到深圳看电视,林健锋议员正在说要乔晓阳明确解释普选问题,搞得我一晚上没睡好觉,思考怎么跟大家座谈。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算起,我从事香港工作已经有20多年,对香港怀有深厚的感情,与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香港各界人士建立了诚挚的友谊,大家对当前香港局势的忧虑,我感同身受。在过去10年里,我就政制发展问题与香港各界人士有不少交流,现在这个问题又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既然你们要我回应这个问题,我就结合“两会”期间和一些香港代表、委员交谈给我们的启示,结合香港当前局势,和大家交流。(二)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香港政制发展问题主要是行政长官普选问题炒得很热,在座的各位当然难以置身事外,从报纸上看,你们当中已经有不少人在各种场合被问到这方面的问题。“两会”期间,俞正声主席发表爱国爱港力量长期执政的谈话,反对派中的一些人立即把中央讲的行政长官必须是爱国爱港的,演绎为要排除“泛民”作为行政长官候选人,群起而攻之。现在,虽然特区政府还没有启动政制发展咨询工作,但行政长官普选问题已经是满城风雨。(三)
  • 2013.03.07
    余永贤行政和立法有必然的矛盾吗?有说香港行政和立法的关系不好,认为基于政治原因,立法会议员向政府的提案投反对票,导致立法程序阻塞。但行政和立法有基本的矛盾吗?基本法指定,立法会的职权包括对政府工作提出质询,和就任何有关公共利益问题进行辩论;基本法同时指定,立法会议员提出的草案须不涉及公共开支或政治体制或政府运作,凡涉及政府政策者,在提出前必须得到行政长官的书面同意。这些内容确定了香港行政主导的政府体制。议员有动机吸引选票。在正常的情况下,这将符合香港和香港市民的利益;同时,投票支持有益于香港的政府法案应该也符合议员的政治利益。如果政府的提案正确和看上去是正确的,立法程序应该运作畅顺。在公共行政事务上,程序非常重要。一个政策提案的正确性必须透过辩论和讨论得以展示,令公众清楚明白它的好处与坏处。这种情形跟商界的董事局大不相同:一般的公司行为只需要足够的票数,讨论往往是不必要的,并且可能不是建设性的;而对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而言,与持份者讨论是必须的。政府必须有能力去克服异议并且排除恐惧和踌躇,并需要有勇气去接受修改和建议,改善提案。一旦官员正确地掌握问题的核心和提案的原委,他们就有信心和持
  • 2013.02.01
    余永贤教育局长挂在嘴边的六百亿元教育经费,在香港的两万亿元GDP里,只占3%。在2012年,国家在教育的公共投放已经达到GDP的4%。欧盟国家的平均投放是GDP的5.5%,丹麦8.1%,英国5.6%,美国5.4%。在亚洲,香港远远比不上马来西亚6.3%,也排在泰国3.8%和印度3.3%之后。在国际比较中,香港在教育的公共投放少得可怜。为什么施政报告说︰“教育经费占政府整体开支约五分之一,是各个政策范畴之冠”,这是怎么一回事?有两个原因︰一是香港的公共开支相当于GDP的百分比很低,徘徊在20%左右,因为多年来香港政府奉行“小政府”政策。施政报告强调“适度有为”,显示了痛改前非的决心,摒弃“小政府”政策。二是香港公共开支的定义特别,不包括政府只享有股权的法定机构的开支,例如机场管理局等。教育范畴几乎没有透过法定机构或公司模式运作。其他政策范畴(例如房屋和基础建设)透过这些模式运作就多很多,但这些开支都不计算在内。所以政府开支的比例,不正确反映政策范畴之间的比重,给人一个错误的假象。在香港的成年人口里,只有18%曾经接受过大学教育,相对北京的40%,国家的目标是在2020年全国达至20%。这
  • 2013.01.25
    余永贤施政报告指出︰“教育应否作为产业看待,社会上存在分歧,在满足本地需求和发展……产业之间也有矛盾”。实在应该“检讨产业发展策略和政策”。大学教育可以透过商业模式提供吗?第一个要认定的事实是,一分钱一分货。要赚钱就要投入小一点,因为投入小了,赚钱的课程一般都比同类的课程质量差。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从商业原则提供的大学课程,大多是次货。有人马上指出,哈佛和普林斯顿是世界上顶尖的大学,他们是私立的,也不亏钱呀。不错,但哈佛和普林斯顿不是靠学费赚钱的,他们的主要财政来源是丰厚的捐款和研究经费。在欧洲大陆,差不多所有大学都是政府公费办的,极少数的私立大学都是规模很小,程度不高,大多数是偏在一些应用的领域,而学生大多是外国人。英国的大学教育大不如前,水平每况愈下,教育政策更是一团乱,没有可以借鉴的地方,只有反面教材。英国和澳洲都有很多商办的大学课程,很多是特意为外国人设计的,他们也在香港和亚洲其他地方做很多推销的活动。香港政府资助的大学学额,学费只是成本的五分之一。私立课程学费可以贵一点,投入的成本比公立的学额不至于少五倍,但起码少两倍至三倍,质量分别马上可见。为什么要给香港人次货?我们买不起吗
  • 2013.01.15
    余永贤最近常有私家医院监管失误的报道,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频频解释道歉。其实不是他的过失,而是一个深层次、系统性的矛盾浮现出来,问题的根源在于土地财政。数十年来,政府惯用批地模式主导政策,规划几块地皮让人竞投,建设医院和学校,这种做法就算作是医疗和教育政策措施。但在世界其他地方,这种做法只可称是城市用地规划,并不等同于政策。就算不是赤裸裸的批地,很多政策的推行也离不开土地,例如在科技发展方面,政府就强调动用几十亿元扩建科学园。在一般的公共政策范畴,土地不应该是主要的考虑,土地规划应只属整体政策规划的小部分。让土地规划领导政策,就是让屁股领导脑袋,把重要的政策内容写成批地的条件,是本末倒置,当然会导致误差。可能是受到香港的影响,土地财政在国内一些地区风行了一段时间,但前几年已经正式被取缔了,为什么香港还在执迷不悟呢?一说土地相等于钱,香港地价昂贵,土地是很多项目的最大成本。但这不是让土地主导政策的理由,而土地财政只会助长地价高升,和高地价政策相辅相成。从政府架构方面看,医疗政策应该是由食物及卫生局主导,而地政处审批的批地合约变成了主要政策文件就显得怪怪的。用地续约的审批在地政处,但医疗服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