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丛书第四册《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的深港创新圈2.0——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书由新华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专著是依托清华港澳研究基金项目“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的深港创新研究”,由港澳研究中心副秘书长刘字濠研究完成,并于近期入选全国政协委员读书活动首批推荐书目。
深港合作是深圳、香港两地常讲常新的话题。自改革开放以来,两地四十年风雨同舟,一路走来可圈可点,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合作方向和重点,但几乎都经过摸石过河、投石问路的历程,伴随着一系列的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政策突破和规则变通,为推动香港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丰富“一国两制”新内涵发挥了先行探索作用。“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家全面深化改革新布局和全面对外开放新格局的确立,深港合作不再是“一城一地”的局部考量,而是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关键一环。2019年2月18日,《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发布,标志着粤港澳大湾区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深港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两地合作必将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和更加广阔纵深的发展空间,开启“深港创新圈2.0”阶段的新征程。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下的深港创新圈2.0——打造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一书,以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发布实施作为深港创新圈1.0和2.0阶段的分界线。在1.0阶段,深港合作在香港回归、CEPA签订及“自由行”开放、“深港创新圈”设立、前海与河套规划建设等一系列里程碑事件的推动下,得以不断深化拓展,由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前店后厂”式分工合作升级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合作;由市场单主体推动的合作转型为市场主导、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多主体合作;由单纯经济领域的合作拓展到包括基建、文化、政治、生态、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全方位的合作;由无规划无目标的松散式合作转变为具有长远目标和全局规划的战略性合作;由具体项目层面的合作进一步深化为组织层面和制度层面的衔接探索。深港创新圈1.0阶段,无疑在项目建设和合作模式上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为深港进一步深化合作打下了坚实基础,但同时也具有其时代局限,难以触及制度、法律、文化、观念等“一国两制”下两地之间存在的深层次差异问题,这些问题将从根本上制约深港两地科技和产业合作的深度、高度和广度。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的出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为“一国两制”下深港合作的制度破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政策探索空间,标志着“深港创新圈2.0”阶段的开启。“深港创新圈2.0”在1.0版本的基础上,在全面性、系统性、深刻性、突破性等方面有着实质飞跃,它结合国内外最新形势的一整套目标、思路、路径和抓手,围绕科技创新要素和链环延伸而出的全方位合作领域,溯及到核心和深层次问题的探究,承负着突破制度鸿沟及打通规则衔接的使命。其本质意义是将两种制度各自的优势充分释放和嫁接,变“两制之差”为“两制之和”。如果实践成功,“深港创新圈2.0”的意义将不仅限于推动深港两地共建世界级科技产业创新中心,继而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成具有全球要素资源核心配置能力的世界级科技湾区,而更在于为新时期“一国两制”下维持香港长期繁荣稳定的创新实践,以及全面深化内地改革开放、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国家战略进行攻坚探索和先行示范。
本书以深港科技产业合作为切入点,通过对双方各自优势的分析找寻共同合作基础,通过双方资源合力与硅谷、中关村等全球科技创新标杆区域的对比,找寻深港合作的潜力方向,通过对双方合作障碍的层层梳理,找寻双方下阶段着力攻关的目标。(文/郭亚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