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经验与展望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珠海横琴举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9-12-30浏览次数:21

 为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总结和探讨“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和经验,展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澳门的角色和作用,2019年12月22日,“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经验与展望暨庆祝澳门回归祖国二十周年学术研讨会在珠海横琴举办。此次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澳门大学宪法与基本法研究中心、深圳市蓝海大湾区法律服务研究院共同主办。

 

图为会议现场

 

 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姚坚,广东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横琴新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吴创伟,澳门大学法学院助理院长、澳门行政会委员、澳门立法会议员邱庭彪,澳门大学宪法与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蒋朝阳,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党委书记武晓峰,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民、副主任曹二宝等出席会议。 此外,来自清华大学、中国社科院、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暨南大学、大连海事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财经大学、深圳大学、澳门理工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及学术机构的六十余位专家学者出席研讨会。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夏广志主持。

 值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之际,研讨会以《“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经验与展望》为主题,以高度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深入研讨了我国特别行政区制度和基本法实施中的法律问题,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论证了“一国两制”的显著优势,对“一国两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就未来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对策。

 在嘉宾致辞环节,中央人民政府驻澳门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姚坚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澳门回归20周年庆祝活动中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主要涉及到三个方面,包括肯定了澳门20年“一国两制”的发展、总结了具有澳门特色“一国两制”的成功实践、对下一步澳门“一国两制”实践行稳致远提出新要求。目前澳门正转型向多元化发展。

 

图为姚坚副主任演讲

   本次研讨会分为主题演讲和专题研讨两大部分,在上午进行的主旨报告环节中,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主任王振民作了《“一国两制”的澳门模式:经验与展望》的报告。他表示,澳门回归祖国20周年的成功实践,说明“一国两制”既是实现港澳回归的一个最佳安排,也是港澳回归之后保持长期繁荣稳定的最佳方案。他认为,“澳门回复后有一种主人翁意识。尽管地方很小,但澳门能充分利用珠海(横琴)、广东乃至内地的机会,坚守‘一国’之本,非常坚定地融入国家发展大局、融入大湾区的发展。”他认为,无论是澳门还是香港,一旦与内地庞大的经济体挂钩,发展潜力无穷。王振民用了一组比喻形容称,小的经济体就像在大海里的一艘小船,而祖国经济体就像一艘大型的航空母舰。“只有小船与航空母舰挂在一起,在大海里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的考验,才不至于翻船。”港澳作为小经济体,只有挂靠祖国大船才能经受住大风大浪,而粤港澳大湾区是连接港澳小经济体与国家大经济体的桥梁。

 

图为王振民教授演讲

 

 随后,澳门大学宪法与基本法研究中心副主任蒋朝阳教授作《澳门回归二十年来的成就与经验》的演讲。大连海事大学杨晓楠教授发表《宪法与澳门基本法二十年的成功实践》的演讲;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院兼职教授、国务院参事室原特约研究员曹二宝发表《“一国两制”下的澳门之特殊、独特和不可替代》的演讲;澳门经济发展委员会、旅游发展委员会委员、澳门政治经济研究协会理事长唐继宗博士发表《“一国两制”成功实践:制度建设与经济发展》的演讲。

 下午举行的专题研讨会,由清华大学港澳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隽主持,专家学者们围绕“澳门经济发展与大湾区规划”“澳门文化与社会发展”“基本法的实施与澳门法律发展”等主题展开热烈讨论,研讨会聚焦“一国两制”理论与实践的重大问题,重点是澳门回归20周年澳门实践的经验。

 其中,在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的专题研讨中,嘉宾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从要素衔接到规则对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澳门实践、以协同立法方式实现澳门与珠海法律衔接、发挥内地高校独特优势助力澳门高层次人才培养、澳门离岸金融市场发展展望及法律框架、“一带一路”与大湾区背景下开创澳门发展新局面等话题展开讨论。

 在《澳门“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的成功实践》的专题研讨中,嘉宾学者对澳门特区二十年“一国两制”实践发展与转型,“一国两制”实施的澳门智慧,司法权、司法复核与基本法解释,“一国两制”实践的回顾与前瞻——跨越“五十年不变”的融合发展之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与中央权力行使法治化等话题开展讨论。

 紫荆绽放,白莲花开。此次研讨会的举办恰逢其时,要始终确保“一国两制”实践不变形、不走样,方能保持特区长期繁荣稳定,抒写更加精彩的香江故事、濠江传奇。(文/郭亚楠,摄影/主办方)

 

图为与会嘉宾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