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永贤
科技合作在中央挺港政策措施六大方面之一,但在六大挺港措施中,对科技合作的着墨比较少。双方所签署的《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 (CEPA)补充协议九并没有明确提及科技,在粤港贸易自由化十七项政策里也没有具体关于科技的,社会和媒体的关注都落在金融合作和人民币产品上。
其实,科技合作内容之不足反映香港特区政府缺乏与科技有关的政策思维。中央的挺港措施必然是透过双方互动磋商酝酿出炉,如果香港方面一无所 知,或者掉以轻心,中央也是爱莫能助。一直以来,香港政府没有科技的维度,现在更突显了成立科技局的迫切性。中央把科技跟经贸、金融、教育、旅游、和粤港 合作这六方面并列,清楚表示国家对科技的重视,只是等待香港的科技政策回应。
转型为知识型社会
国家在“十二五”规划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奠定基础,科技发展是重点,亦着重科技应用在制造业的提升和服务业的发展推广。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也是迈向创新型经济,所以香港必须发展科技,必须转型为知识型社会。
CEPA补充协议九的重点是推动内地与香港企业联合“走出去”,共同开拓国际投资市场。要了解“走出去”的含义,最好参看“十二五”规划相 关的第五十二章“统筹引进来与走出去”:“引进来”是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新能源等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积极融入全球创新体系。“走出 去”是深化国际能源资源开发,支持在境外开展技术研发投资合作,发展我国大型跨国公司等。国家最需要协助的是境外科技密集企业的收购和合并,因为在科技方 面美国和欧盟刻意抵制中国。要香港企业与国内企业一起“走出去”,香港需要足够的科技知识。
香港作为服务提供者,需要符合内地和世界市场的需求。因为大部分经济活动都与科技有关,服务的需求越来越与技术相关,香港必须促成技术类服务的提供。
香港必须采取措施提高科技发展水平,以促成技术类服务的提供,否则香港将被边缘化。香港与国内的正常沟通现受香港的低科技能力影响着,而香港的低程度科技活动导致科学意识薄弱,在许多方面,香港不能理解国内工业和科技发展的影响,更莫说能够把握协力合作的机会了。
香港以前的优势是国家通向西方的门户和转口港,随着国家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提升,这角色大大减少。香港现在的优势可以说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走先了一步,与西方国家的接触也走先了一步。要保留优势就必须继续走在前面,香港需要增加知识力量。
一年前李克强副总理访港期间带来中央支持香港发展的三十六项,就有两条是特意支持香港的科技发展。第二十一条提出“结合制定实施国家‘十二 五’科技发展等规划,加强两地在科技产业领域的合作”,第二十二条指出要“加大支持香港科技创新的力度,不断扩展两地科技合作的新形式”。
这次挺港措施在科技方面有三句:“鼓励香港科技人员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国家人才计划;启动新一轮国家重点实验室香港伙伴实验室的遴选新建工作。”
相比之下,好像没有新意,没有找到新的科技合作形式。两年前香港已经有十二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已经有正式的建立渠道:香港高等教 育机构将申请提交研究资助局,研资局把申请整合然后送给科技部批核。国家重点实验室伙伴实验室通常透过和国内的实验室或机构的合伙成立,同时也是优秀研究 领域的承认,也许现在仍然是被承认的意义多于合作的实质。
增加科技研发资源
香港的研发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是0.73%,而内地是1.76%,研发经费在内地是比较充裕的。一些香港科技人员与内地机构安排 附属关系,从而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请资格。从个别科技人员的角度来看,为了增加研发资源,这是无可厚非的。如果作为一个机构的政策或者公共政策,就 成问题了。香港特区政府应该增加研发的资源,作为一个经济相对发达的地区,香港人刻意安排用内地的钱,是尴尬的事,是不应该的。然而一直以来内地当局对香 港科技人员参与国家项目采取很大方的态度,这次挺港措施明确地鼓励香港科技人员参与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确认了国家对香港的大方开放态度。这是将来科技局需 要处理的矛盾。
展望是科研经费进一步完全开放给中国公民包括在香港特区的中国公民,在科技合作和科研经费方面强调“一国”而不刻意区别“两制”,免了香港人的尴尬。与此同时,香港应该彻底摒弃“香港的钱只能为香港人的利益在香港使用”的想法,这个取态深深地影响着香港与内地的科技合作和其他互动。当香港是 殖民地的时候,这是标准心态,但是香港回归祖国十五年之后,很多人的思想还未能跳出这个框架。随着全球化趋势,其实跨国界的操作在商务机构和世界各国政府 中相当普遍。这是一个将来科技局和香港特区政府需要处理的深层次矛盾。
2012-07-16 来源:大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