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香港为什么需要科技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06浏览次数:6

余永贤

每个地方都需要科技,这个问题可以分两方面来讨论,一方面是社会文化,另一方面是经济。

科技就是文化。教育、科技、文化通常是并列的。缺乏科技就是缺乏文化,缺乏科技就是缺乏教育,一个知识型社会不可缺乏科技。科技是知识力量不可缺少的成分,要创新,就需要足够的知识力量。正因为香港的知识力量不足,文化力量疲弱,科技力量更加缺乏,以至创意产业未能好好地发展。

在经济方面,香港需要科技来促成技术类服务。香港的优势是提供服务。国内、亚洲、甚至全世界对服务的需求逐渐趋向与科技息息相关,香港急需要促成技术类服务。

技术类服务的一些例子是︰技术密集工业项目的融资,技术密集生产的管理,技术密集产品的销售。这些服务都需要内化了的技术力量,单靠外来的专家、顾问是不可行的,因为需要有内化了的知识力量去明白、分析、评估专家顾问的意见,在实施执行方面也需要内化了的技术力量。促成技术类服务并没有快捷方式,只能籍着增加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达成。

例如技术密集项目的融资,金融家需要和技术企业家不拘礼节地交往,融资机构的雇员,不光是主管人员,需要对技术有认识,才有信心去执行融资项目。这种信心必须建立在香港科技活动的经验支持上。技术密集项目融资是香港金融业的盲点,也是上海相对香港的优势。

有些人认为香港需要科技全因制造业需要科技,受了西方国家经验的影响,他们以为一个经济一定需要制造业。不错,制造业确实需要科技,但是因为全球化,一个经济可以没有制造业,事实上,香港现有的制造业只占本地生产总值的2.3%。

科技研发可以带来知识产权,而且能形成有经济利益的企业。在西方国家,这是令企业家投资在科技的一大推动力。但在科技发展程度不高的情况下,成功的机会就相对低,同时成本也相对提升。往往没有足够的诱因让企业家投资在科技。尽管生意是真的可行,也得受制于比较利益的逻辑。就是用同样的投资,在相同的风险、时间条件之下,会不会有比较好的回报?如果投资在别的行业回报比较好,科技投资就很容易被拥挤出去了。在香港似乎比较容易、快捷而且低风险去投资在房地产或股票市场,所以光靠市场的诱因,科技很难在香港发展起来。

研发活动有重要的学习和人才培训功能。许多发展中国家在策略性的领域从事研究,都没有取得突破或获得专利的目标,只是让他们的科技人员对新的科研领域认识,让他们知道怎样寻找新的发展和相关的人员。

香港的科技足够吗?根据香港政府统计处的统计,在2008年研究及发展总开支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是0.73%。这个数据已充分显示香港的科技发展不足够。国家的比率是1.76%,发达国家一般都在2%以上,在1%以下就是在发展中国家的行列里。香港的0.73%,跟香港的高经济发展水平,高生活水平和金融中心的地位,都不匹配。

香港的科技发展情况一般疲弱,在科技发展架构里,最弱的环节是技术企业,中介架构也特别需要加强。

有些人认为国际比较的数据不适用于香港,因为香港是一个很特别的城市。科研投放相对本地生产总值的比率是一个什么地方都适合的量度。这些“香港特别论”,很多时缘于对国际情况的无知,也反映出一些大香港的优越感。

又有些人指香港的大学在世界排名很高,有些教授也很有名。香港的确有个别的优秀科研人员,但这不等于一个科技力量。一个科技能力是由许多懂得科技的人组成的,这样才有足够力量去执行持续的科研工作,单靠一两位国际知名的明星是不足够的。

另一种说法是,香港太小,而且我们在科技方面起步太晚,所以香港没有优势搞科技。这种说法不完全对,在中医药方面,香港是有优势的,在国内有很丰富的中医药知识经验,而香港有很先进的西医药分析技术经验,但这优势还未能发挥。在信息科技方面,研究设备可以说是丰俭由人,香港未有因为不足够投资而在这方面处于下峰。正是因为信息科技不一定需要昂贵的成本,所有国家、无论是发达的、还是在发展中的、都从事信息科技的研究及应用。

尽管没有比较优势,也不可以不发展科技,因为科技跟别的经济活动不同,科技是其他经济活动的促成原素,这个影响是广泛和普及的,在这方面科技就像教育一样。

一个例子是运动,很多人都没有比较优势靠运动来赚钱,但每个人都需要运动,没有足够的运动就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以不做运动。

另一个例子是维他命,科技就像维他命,需要有足够的科技才可以促成一些经济活动,尤其是技术类服务。维他命本身提供的卡路里能量不多,也不重要。这个例子说明了虽然科研不一定带来知识产权,或者有利的生意,但它是其他经济活动必须的促成元素。

科技研发带来的好处通常很分散,投资者一般只可以部分得益,这是科技发展最严重的市场失败,在低科技发展水平情况下,这市场失败尤其显著。

因为科技发展有严重的市场失败,几乎所有国家(包括美国、法国等发达国家)都采取积极措施扶助科技发展,但是香港的科技发展却多年来不受政府支持,因为政府对利伯维尔场抱着不切实际的迷思,什么“用者自付”、“积极不干预政策”、“大市场,小政府”都是尝试把西方国家某些经济活动的经验直接搬到香港来,其实这些市场运作只适合个别的行业,不能一般应用。香港的市场细小且不够多元化,市场失败是常事。

一个错误观点是把拥有科技产品等同于拥有科技能力。因为香港的经济水平高,所以在人均计算机拥有率,无线电话拥有率等都比很多国家高,但其实香港的科技能力比很多发展中国家还低。这个产品效应给很多香港人一个自满的假象。

因为政府没有科技的维度,政府内部的评估看不到科技的缺乏。很多跟科技有关的经济活动通常在香港社会看不到,因为长时间缺乏科技,香港人习以为常,见怪不怪,没有意识到科技的缺乏。

香港科技的缺乏,是一个深层次矛盾。香港有充分的资源、资金、人才去发展科技,只是政府不愿意投放资源。政府好像看不到科技的缺乏,也令到香港社会同样蒙蔽,政府是真的不知道还是刻意误导?

这个深层次矛盾缘于殖民者对殖民地的科技的压制。在经济上,殖民地是被占领的市场,要用殖民者的科技,不要发展自己的科技。在文化上,科技是文化,但是殖民者不希望殖民地发展自己的强大独特文化。英式殖民地政策的特色是有似是而非的理论根据,所以很多前英属殖民地独立数十年后还未能改正过来,全因殖民地思维还是流传。这样就道破了什么香港不需要科技、香港没有条件搞科技、香港科技发展良好、等说法的出发点。

解释清楚之后,持殖民地心态的可能变本加厉,更加强调压制科技发展的理由。但是希望被误导的回头是岸,不再抗拒科技,而是积极帮助香港的科技发展返回正常的轨道。

香港大公报 2012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