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

百年清华水木秀,十载南国紫荆香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1-04-23浏览次数:6

杨君游

紫荆,是一种不择土壤、南北咸宜的花木,因其不惧严寒、勇敢坚定的先锋品格和团队簇生、洲际性强的性格特点,被清华人奉为校花,是清华精神的象征。徐葆耕教授在深圳研究生院工作期间,曾专门撰文描述紫荆的特性,称颂紫荆的品行,并深入探究过因受土壤、气候等环境因素影响,南北紫荆间的些微差别及花形的嬗变。春日的南国,正是百花飘香的时节,蕴含清华百年积淀,吸纳特区十载精华而怒放飘香的紫荆,更为繁花似锦的鹏城带来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种奇异的香,一种别样的红。光阴荏苒,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迎来建院十周年的喜庆时刻,又适逢清华大学的百年华诞;百十双庆,为南国清华园披上了五彩缤纷的节日装束;抚今追昔,记忆里抹不去创业创新的岁月峥嵘。

水木清华蕴灵秀,南国紫荆吐芬芳

南国的深圳,是一个创造奇迹的地方。30年前,一位老人在祖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建设经济特区、推进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催发年轻的深圳异峰突起,拍涛弄潮,引领时代的新风,谱写出春天的故事。30年风雨兼程,不断创新的伟大实践,使一个从小渔村起家的边陲小镇,建设成为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创造了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深圳的迅速崛起,展现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凸显了科技与创新的魅力与活力。作为科技之城、创新之城、活力之城的深圳,希望借助与清华大学的合作办学,推动深圳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深化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助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推进深圳向国际文化名城的提升。

清华大学,是一所追求卓越的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彰显着中华民族的魂魄与品性。与民族共命运、与时代同呼吸的大学精神,使清华成为民众心中英才的渊薮,科学的殿堂,创新的源泉。百年清华,清芬挺秀,春风化雨,桃李满园,培育了众多治国栋梁、学术大师与兴业之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知识的引领和人才的支撑。适应国家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的需要,适应深圳特区对高层次人才的迫切需求,在改革开放的经济特区创建教育创新的实验田,打破现有办学模式的制约与羁绊,为中国高等教育体制和机制的创新探索新路,是十年前清华大学选择在深圳异地办学的初衷。深圳研究生院十年的办学实践,为中国高等教育的创新发展谱写下绚丽的篇章,为清华异地办学的战略决策做出实践的诠释。

2001年春天,在清华大学和深圳市的共同呵护下,经国家教育部正式批准,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深圳诞生。王大中校长和张高丽书记共同为深圳研究生院揭牌的一幕,定格为百年清华携手年轻深圳的历史见证。一个历史的决定,西丽湖畔,水木清华,清芬挺秀,和风里传送着朗朗书声;一路创新的探索,塘朗山下,紫荆怒放,南国飘香,簇拥着春色里的姹紫嫣红。怡人的青山绿水间,清华的精神传统在这里发展与光大,特区的创新理念在这里弘扬与传承。南国的荷塘月色里,清华人文日新的文化传统和深圳敢闯敢试的精神理念在这里相切相磋,激荡磨合,实现着水乳交融。科学知识在这里传播,先进文化在这里孕生,创业人才在这里培育,前沿科技在这里催生,科技成果在这里转化,产学研合作在这里启程。

筚路蓝缕十年路,创业创新展宏图

从2001年到2011年,是清华与深圳紧密合作、携手办学的十年,是深圳和清华并进腾飞、同铸辉煌的十年。十年生聚,十年创业,十年开拓,十年发展。在历史的长河中,十年只不过是一个瞬间,然而对于深圳研究生院来说,十年却蕴含着意义非凡。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这十年,承载着清华的光荣与梦想,寄托着从王大中到顾秉林两任校领导的厚爱与厚望;这十年,承载着深圳人民的期盼与希冀,寄寓着从张高丽到王荣五任市领导的思考与意向;这十年,也凝结着从吴敏生到关志成,又到陈吉宁和康飞宇三届院领导,带领全院师生自强不息,团结拼搏、不懈进取的心血智慧与汗水流淌。

一批又一批的清华人,抱着创业创新的理想与志向,效法当年学长们为发展我国“两弹一星”的献身精神,也仿效着早期清华学子投身特区建设的豪情壮志,告别父母妻儿,从北国的清华园中来到南国的动物园畔,继承和弘扬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学习和融合深圳特区“敢为人先”的精神,白手起家,辛勤耕耘,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他们凭着对清华的挚爱,对深圳的倾情,对教育的热忱,对祖国的真心,对民族的赤诚,为钟灵毓秀、具有百年文化积淀的清华增添了志存高远、感人肺腑的诗卷,为清华在南国的创业史书写了令人激情澎湃、荡气回肠的华章。

昔日的野岭荒山,如今已成为清芬挺秀的美丽校园;过去“文化沙漠”中的郊外僻壤,华丽转身为华夏增辉的绿色港湾。大沙河的清水碧波,在大学城里缓缓流过;近春园的荷塘月色,再现于清风明月的南国;接力者的雕塑与节能的太阳树在荷塘边上悄然对话,文化长廊在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建筑联结在一起的同时,也使人文情怀、绿色科技与自然景观实现了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清华雄厚的底蕴和实力,在这里转化为创新的泉源和动力;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发展的两大战略目标,在这里具体化为扎根深圳、心系清华、“顶天立地”、开拓进取的机制和模式创新;以新兴交叉学科建设为龙头,师生们朝夕切磋,打破了条条块块的藩蘺,凝结为创新团队的培育与建设。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技研发和产学研结合为基轴,十年奋进,全院师生协力同心,积极探索异地办学条件下高水平研究生院的办学模式和创新机制,在深圳这个创新创业的大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威武雄壮的话剧,让清芬更挺秀,为华夏增新辉。能源与环境、生命与健康、信息科学与技术、物流与交通、先进装备与制造,社会科学与管理等六大学部蓬勃发展,茁壮成长。寄托着清华蓝色梦想的海洋学科异军突起,吸纳全球英才,服务国家战略,更是一支未来可期的新生力量。110名专职教师,100余名双基地教师,30余名兼职教师,近40名博士后流动教师,加上13位院士在院担任双聘教授或双基地教师,十年来,深圳研究生院探索灵活多样的师资队伍建设模式,造就了一支高水平、有活力、肯奉献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快速腾飞的基础。筚路蓝缕十年路,异地办学展宏图;直挂云帆济苍海,乘风破浪会有时。

春风化雨育桃李,春华秋实自成蹊

“莘莘学子来远方,春风化雨乐未央”,深圳研究生院把高质量的人才培养作为全院工作的核心,把清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优秀的文化传统带到南国,融入深圳改革开放的大潮之中,以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拔尖人才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国际性、复合型、创业型”的育人特色,重点培养适应区域经济社会特别是深圳特区发展需求的高端的创业创新型应用人才。十年来,4000余名硕士生,500余名博士生,从祖国的四面八方汇聚在深圳研究生院,在南国的清华园里刻苦攻读;2400余名毕业生从这里走向社会,走向社会主义建设的各行各业,勇于挑起重任,担当新时代的民族脊梁。精品课程,紫荆讲堂,创业教育,阳光课堂,实践基地,教学实验室,辨论大赛,博士生论坛,优秀论文培育,学术新秀评选……,一个又一个的创新平台相继建立,一项又一项的创新举措相继推出,在突出育人特色的同时,确保了研究生的培养质量。从深圳研究生院毕业的学生,与清华本部同一学校,同一品牌,同一入口,同一出口,十年心血浇灌,培育满园桃李,几度春华秋实,赢得社会赞许。面向社会的高层次培训,使6000余名行业精英得以清华圆梦,素质提升,直接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水木清华,春风化雨,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清芬挺秀擢新秀,华夏增辉报春晖

十年探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在深圳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学习和体悟了自主创新的真实含意,经历了从“断母乳”到“自谋生”两种生存方式的历史嬗变,实现了从“根系清华,立足深圳”到“扎根深圳,心系清华”的理念转型。清华的“高原效应”,曾以位势的落差,为深圳研究生院的前期发展奠定了基础,但深圳研究生院后来还是选择跳下巨人的肩膀,力求在深圳这片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扎下根来,真正脚踏实地进行自主创新。适应深圳的产业转型,完善自身的学科布局,促进交叉学科发展,培育建设创新团队,整合科研优势资源,为深圳研究生院的发展带来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催生了一系列重要的创新成果。4个亿的科研经费,210项国家级项目,80余项省部级项目,370项市级项目,80项科研奖励,110项授权专利,2600篇发表论文,一串串的统计数字,从不同的侧面和角度叙说着紫荆在南国的生长经历,彰显着清华人在深圳创业创新的奋斗和成功。作为清华大学在南方的创新基地,深圳研究生院在科学研究上担负着“顶天”和“立地”的双重任务和使命,所谓“顶天”,是要重视基础研究,瞄准前沿科技,开展高水平、高层次的研究,满足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在国家科技发展和创新体系中承担重要角色;所谓“立地”,是要重视产学研的紧密结合,着力打造公共科技平台,为区域产业发展提供创新的源动力,服务于区域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扎根深圳,清芬挺秀擢新秀;心系清华,华夏增辉报春晖。深圳研究生院把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水平科技研发、高质量社会服务作为自己的使命和责任。以超前的眼光关注社会经济重大命题,关注深圳产业发展的制约瓶颈和创新实践,开展前沿技术、共用技术的研究和攻关,在推进产业升级转型,促进生产方式转变,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深圳制造向深圳创造、从深圳速度向深圳质量转换的过程中,深圳研究生院勇于承担起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引领者和实践者的多重角色,依托创新基地,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从事和组织重大创新活动,在研究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化等创新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提供着核心技术和高层次的人才支撑,为深圳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

十年奋进新起点,清华南国谱华章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十年的开拓与探索,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已伴随着深圳特区前进的脚步,迈出了坚实的步伐,采撷着创新创业的累累硕果。

站在清华百年、特区三十年、建院十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已启动校园二次规划,又踏上新的起跑线。2.7万平方米的学生公寓楼,已经拔地而起;深海研究、能源与环境、新型光电与先进装备制造、下一代网络四个创新基地10万平方米的科研楼,也已启动建设,这为深圳研究生院的下一步发展,提供了新的空间和资源。清华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良的传统和作风,雄厚的综合实力,校领导的关心爱护,各院系部门的帮助支持,是深圳研究生院生生不息的动力源;特区精神的感召浸染,深圳市政府的关切厚爱,社会各界的鼎力支持,是深圳研究生院创新发展的支撑点。

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背负青天绝云气,翱翔南国占先机。十年奋进,开创新的起点,南国清华,续写历史新篇。建成世界一流大学,是清华新百年的宏伟蓝图,也是深圳研究生院师生的理想与期盼;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是深圳特区下一个三十年的目标愿景,也是深圳研究生院师生的追求与宏愿。心系清华,扎根深圳,不辱历史的使命,不负学校的重托、牢记深圳的期望,深圳研究生院正在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的讲话精神,谋划未来的科学发展。总结十年办学经验,凝练精神文化理念,继承清华优良传统,融入深圳创新观念,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改革创新奋勇争先,建设成为知识创新的策源地,深化教育改革的试验田,扩大开放的桥头堡,为清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打前站,为深圳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做贡献。深圳研究生院正在迈向新的目标,登上新的台阶,也准备迎接新的挑战。再接再厉,不懈努力,以更高的质量水平、更快的发展速度、更强的综合实力,培养更多的高端人才,研发更好的科研成果,更深入地推进产学研合作,交出一份更为圆满的答卷。为清华增光,为深圳添彩,为华夏增辉,为人类的文明进步开创更加灿烂辉煌的明天。(杨君游,写于清华大学百年校庆和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十年院庆之际)